事实上我在这七年里,通过追溯日本人的文化历史来探寻以史为鉴的现代趋势。在后文(第八页)有通过图表的详细展示,得出了这样的结论:日本经由“情”和“知”的文化时代进入了“意志”的时代。
现代——即从19世纪到26世纪达成充满意志的文化的时代,在道德上完善“善”是历史性的要求。况且可以预想到22、23世纪的时候在文化领域将会产生激烈的碰撞。
不过,现代所要求的一切,完全不是那么简单的。
不管怎样,想轻松地得到“善”之类是不可能的。在中国的思想家中,超过孔子更加对日本产生并持续影响的孟子也曾说过“穷则独善其身(尽心)”。若不身处困境就难以施行“善”等美德——有必要牢记这句警世名言。
而且道德也是依赖于集合而成为整体的个人的人德吧。然而所谓通过共享一定的规则而达到集体道德,反而是在抹杀自我之后建立的。即,道德是每一个个体施行的东西,但是是不因循守旧的、高水准的东西。这不是轻易能得到的。
另外,“真”和“美”是由自身向内实行的,与此界限分明的是“善”是向外发散的。是和“公共”的概念相伴而生的异质的东西。
而且,也有一个很有趣的问题,那就是在现代被重视“知”、“情”、“意”三者各自是从身体的哪些部位产生的。如果把以感性为基础的“情”说成是“在胸中油然而生”应该会容易接受吧。那么在哪里探求知和学术上的“真”呢?果然还是说成“用头思考”比较容易接受。
与此相对,施行意志和善的“道德”是那个身体部位的活动呢?说成是内心的活动比较容易理解吧。
那么内心究竟在哪里,这个问题的确因人而异。以前被问到“内心在哪里?请用手指出来”,有的人按着胸口,有的人把手放在头上,极端一点的人甚至会把手举过头顶。
如果从《广辞苑》(第六版)来看的话和“はら”相关的用法有:“腹が大きい”=心胸宽广,“腹がすわる”=下定决心,“腹に一物”=心里在意的事,“腹を合わす”=齐心协力,等等。这说明自古以来日本人都认为内心位于腹中。
原来是因为在鼓足勇气施行“善”的时候,需要腹部发力地说“干!”。“善”是需要胆力来实行的事情。
如此看来,被称为“善”和“道德”的东西对于人们来说,也可以知道是多么难以施行的。“善”的达成比“美”和“真”的实现要晚,是有必然的理由的。
本来,“现代”倡导个性,但同时又强调“公共”的呼声也很大。这两点可能有点矛盾的现代要求,难道不是比以前更加加重了人们的负担吗?
但是在日本人的心灵的历史中,以上所说的历史推移是具有非常大的必然性的。可以说日本人已经向着现代的意志时代,深化情和知,进行了充分的助跑过程了。这甚至在1890年代就已经早早地开始了。
如果能像这样知晓历史,我想日本人将会在震灾后能依靠意志的力量更好地生活。
蜡炬成灰泪始干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