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如先前在《广辞苑》的说明中陈述的那样,“mono”很容易转移,令人欣喜的是,它也能够很快传播开了。
即使在今天的冲绳也存在着御岳信仰。可以看到仅在一棵树下放置贡品,真心祈祷几个小时的老婆婆。在这里,即使在今天也附着“mono”的神力。
那么,关于这个“mono”的不固定性、超越物体表象的超越性,反过来说就是普遍性,而完全能够代表的重要的观点就是,代表绳文时代文化的绳文土器。
那个,甚至被称作火焰形状的、造型美观的土器所表现的,无疑就是“mono”了。总之,作为寄托神力的单独物品(品物)的各自的造型,并不想表现什么。
尽管如此,当我们面对绳文土器的时候,不是也会说“这里描绘的是神”,“不,是人”,“是云”,“不,是水”,之类的吗?他们并没有想表现任何这些东西的想法。
他们只不过是想塑造出作为超越具体物体的、不固定的普遍神力“mono”的,也就是关于超力的东西的造型罢了。
先人为超力而造形的、或者说是这种不可实现的造形的愿望,我们有必要理解。
也有很多“燃烧的东西”(moeru mono)的例子。火也在燃烧,血也在沸腾,树的新芽也在萌发,(在日语中均可用‘燃烧’)。又或者云也在流动,水也在流动,人生也在流动。绳文土器是在为“燃烧物”、“流动物”而造型。
因为是神力的表现,所以强壮的表现是理所当然的。相反,在让人悲伤的事物上,神力就不会停留。如果生前有人爱过,并且留有凝聚爱之力的土偶的话,随着这个人死去,土偶上的神力也会转移。
特别是,强调乳房和性器之力的土偶极多。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,相反,这个人死去之后生命的生产也会消失,所以已经丧失功能的土偶,作为丧失神力的东西就难逃被毁灭的命运。土偶被发掘出土时一定是被破坏的,这也是因为上述原因。不管怎样,这也显示出了对于自始至终的“mono”——神力的信仰的缘故吧。
关于火焰形状的土器,我找了一张图片(伝新潟県長岡市馬高出土_火焔型土器_(J-39036)-1)
很好。看不出究竟是什么的、表现了mono的土器。
[
本帖子最后于 2024/5/22 22:14:08 编辑 ]
蜡炬成灰泪始干...